最新活动

14位院士现身2021中国种子大会 为中国种业创新发展献策

【概要描述】

14位院士现身2021中国种子大会 为中国种业创新发展献策

【概要描述】14位院士现身2021中国种子大会 为中国种业创新发展献策

详情

  3月20日—24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举办。连日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如何推动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建言献策。29位院士及百余名国内外权威专家齐聚三亚,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寻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既向人们传递出种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特殊重要性,也折射出海南尤其是南繁育种基地,在我国种业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吃饱已经不是主体问题,但很多人依然面临隐性饥饿问题,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在其他营养成分上过度摄入,由此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症状。

  “分子设计育种是解决隐性饥饿问题的有效途径。”李家洋说,分子设计育种是指根据条件与需求设计聚合优异性状基因,综合优化调控各种重要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及其网络,从而高效培育综合农艺性状优异新品种的技术体系,特点是精准、高效、综合、安全。

  李家洋认为,分子设计育种是未来的技术,实际上有些根据大众需求定制的大米已经做到了,比如口感比较好、优质、长粒的大米。目前他的团队正考虑设计研究抗性淀粉含量合适的水稻品种,可以让糖尿病人安心吃米饭。

  李家洋表示,生物育种是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很重要的方面,未来将通过南繁硅谷,进一步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更多的高产、优质、抗逆、高效的种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是芯片的核心。”钱前说,国家作物种质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

  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存在种质资源保有量与精准定量不够,革命性、颠覆性基因发掘进展滞后,种质资源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等问题。

  在育种行业,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环境资源。钱前透露,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为依托单位的国家作物表型研究设施(海南)已于去年11月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打造规模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将我国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因资源优势。

  印遇龙说,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点,但随着引进品种的增加,地方猪品种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生长慢、瘦肉率和饲料转换率低等劣势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制约其有效保护和产业化生产。

  “猪在遗传背景、生理病理学、营养代谢和疾病特征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也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海南的五脚猪正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动物。”那么,海南如何有效开展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印遇龙院士认为,海南要建立合乎条件的现代化保种场,采取多种育种技术联合应用完善育种体系,对地方猪种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运用特色饲料资源调控并改善地方猪胴体性状与肉品质、以地方粮养地方猪。

  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应在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海南还应关注怎么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升植物光能转化率和碳同化效率,进而提升农作物产量。目前我国的科学家通过改造光呼吸通道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改造后的水稻植株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产量显著增加。

  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匡廷云说,要通过构建高效的光合水裂解系统,打造水光解产氢体系,为实现太阳能裂解水制氢、清洁燃料规模化生产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此外,她还指出,通过模拟光合膜蛋白高效捕获、传递和转化光能机理,模拟构建全模拟感或半模拟感的有机无机材料杂化的人工光合器件制备,可为打造生物太阳能电池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家养动物是人工驯化的产物,各种家畜家禽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形成的。品种选育过程中对经济性状(表型)的选择,促进了品种的遗传分化。重构家养动物驯化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因组多样性及基因组在人工选择下的进化,是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寻找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有效途径。

  家养动物向人类提供了稳定的动物蛋白来源,为人类生活方式由渔猎型向农业型转变奠定了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家鸡为例,家鸡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由红原鸡驯化而来,是驯化最早的鸟类之一,根据不同的需求,人类已经培育数百种不同用途的家鸡品种。

  野生动物被驯化成家养动物后,其扩散是依赖于人类的迁移而实现的。因此,在张亚平看来,研究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有关问题,不仅对家养动物能进行相对有效保护和利用,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史和疾病发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赢种业翻身仗,关键要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开展科研攻关、扶持种企做大做强做优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万建民认为,海南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有独特作用,通过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海南将有力推动国外优质种质资源的收集、中转,推动资源登记和交流共享;系列公共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助力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在育种关键核心研发技术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自贸港独特的优惠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逐渐完备的科研配套和产业链打造,将有利于实现繁育推一体化,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扶持优势企业未来的发展,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持续产出;知识产权特区的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服务平台,将为种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海南会成为干事创业的好地方。”万建民说,随着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及崖州湾科技城等一批重点园区加快建设,柔性引才等多项政策逐步完善,科研基础和配套设施不断夯实,海南有望打造种业开放高地和创新高地。

  “南繁硅谷”的建设是海南的机遇,也是育种家的机会。目前包振民正在海南推进“两个鱼、一个虾”(金昌鱼、东星斑和南美白磷虾)的分子育种工作,并已基本建立水产育种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

  “好的品种是专门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水产育种的技术要一直更新,为水产业提供对应的良种。”包振民认为,目前国内水产业中,海外品种占了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仍然缺乏类似三文鱼这样的重大品种,靠一条鱼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攻克水产育种的难题。

  “‘南繁硅谷’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产学研的整体带动以及金融、法律和法规、体制机制等领域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包振民认为,海南可通过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有关政策,在机制、体制、金融、法规、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创新,助力加快“南繁硅谷”建设。

  种康表示,耐寒性在水稻种植中是很重要的生产性问题,他希望能够通过对该机制的研究,培育出一些耐受低温的品种。“如果这个品种在海南或者南方种植,遇到突然的低温天气,产量也不可能会受到影响。” 种康说,在近年研究中,他和团队在耐寒性的水稻品种培育已取得了新突破。

  种康认为,三亚作为国家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具有温热资源,可以加快育种速度,扩大选择空间,加快“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如今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的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对海南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特别是种业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希望海南建设与种子相关的科研实验室或平台,引领中国甚至世界在种子创新领域上取得更多成就。

  海南发展水产苗种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水产种业资源的宝库,在国家水产育制种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海南优质水产苗种持续供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水产品物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说,打赢水产种业翻身仗,提高水产育种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充分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但是,当前水产育种企业都会存在科研人才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创新“政、产、学、研”新机制,为科研人才进入企业创造积极条件,使育种企业在繁种、推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特色蔬菜年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9400万亩左右,其中辣椒年种植培养面积3200万亩,年总产量6400万吨。”“辣椒”院士邹学校的分享中自然少不了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邹学校指出,国内需求的增加将给特色蔬菜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育种单位应加大专用型品种培育与推广,实现品种多样化和消费多元化无缝对接。

  前往广阔发展前途的道路上,还需攻破几大困难。邹学校具体罗列,种业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特色蔬菜种子商业利润低;种子公司竞争能力较弱……他建议,要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研发适合机械化的栽培技术;选中外观、口感、风味优质的高品质蔬菜;提升育种技术,加快品种选育速度等。

  近20年来,我国经审定的水产新品种有210余个,但有些鱼类的育种研究还没完全深入,有些种业原种主要依赖进口。“水产南繁育种可充分的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温度优势,通过引进种的再培育、再提升,从而推动水产种业发展。”桂建芳说。

  桂建芳说,发展海南水产南繁种业,首先要建立水产南繁研究院、实验室等,加强人才交流,推动水产人才教育培训,特别是种业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水产南繁基地建设,只有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水产南繁育种基地,才能吸引来自国内外优秀水产人才,一同推动海南水产南繁种业的发展。在产业提升空间上,近20年来,有一批优秀企业家先后来到海南,他们如果与优秀的水产科研单位有机地结合,能培育出更好的品种,从而做大做强产业。

  “相比于起传统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使农作物育种变得更精确、更高效。”戴景瑞是玉米育种专家,他一直关注“南繁硅谷”的建设和发展。“以前到海南的最大的目的是育种,现在我们还将实验室、研究院和人才的培养都落地海南。”戴景瑞介绍道,过去在海南进行加代繁育后,作物的抗病性、性状和品种品质的鉴定仍然要送回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海南仅作为田间种植的基地。

  “现在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在内有多所院校已落地海南,甚至研究生也在海南进行招生,培养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为南繁服务。”戴景瑞看到,作为“南繁硅谷”的重要承载平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建设在加强完善,目前海南在三亚、陵水、乐东划定的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这将吸引更多种业企业来到海南投资兴业。戴景瑞希望,“南繁硅谷”建设能有效地将单独的田间种植转换为科研水平的提升,为育种发挥更大的效能,加快研究的速度。

  在南繁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张启发以“建设自贸港与南繁产业新机遇”为题,阐述了自己对南繁产业的看法和对“南繁硅谷”建设的期待。

  张启发认为,“南繁硅谷”建设需要利用好海南的自然条件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在特色、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孵化种业新产业。“海南农业能够直接进行特色化发展规划。”张启发认为,海南可利用地理优势和科研优势,对国内其它地区种植存在困难的作物进行技术攻关和发展。另外,张启发建议海南能发挥“南繁硅谷”的人才优势,将南繁人才留在海南,提升育种技术。

  “海南不仅是我国的冬季大温室,也是南繁育种重要的科研平台。”谢华安认为,三亚建设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育种科学家可以认识、享用到更多种子,在更高水平上提高育种效率,助推国家种业发展。

  “南繁作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各类作物对时间的要求不同,对土地和季节的要求也有所差异。”他建议,建设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应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继而向提供公共关键技术转变,以此服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等各类作物的育种。

  保障南繁种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政府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探索的同时,谢华安认为科研人员也应从自身做起,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首先是增强法治观念,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引进优质种子等;其次是提升科研道德品质,在材料交换、技术交流等方面给予创新者充分的尊重。在法治观念和科研道德的基础上,彼此尊重、利益共享,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最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