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电视体育直播在线观看

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要成长吗?

【概要描述】

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要成长吗?

【概要描述】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要成长吗?

详情

  有读者在文章里留言问:“咨询师总说一定要成长。如果成长了,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可以。但是实际上成长了也可能依然会过的痛苦,虽然努力做自己,但也可能还是没办法摆脱固有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也如此辛苦,有时会觉得“不如不成长”,这种感觉要怎么解?”

  当我们听到“一定要如何”而感到反感时,很可能我们反感的是那种来自外部的“强加”,反感“真理掌握在他人手上,而我似乎除了遵从别无选择”的感觉。

  “一定”,听起来有点当仁不让,不容反驳,这可能会让听者感觉到:自己己内在去思考和琢磨的空间被挤压掉了。于是本能的就想去驳斥这个一定。对每个人来说,在心灵的混沌中以可承受的节奏试图找出独属于自身个人的答案,这样的一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当我们反驳“一定要成长”的时候,我们反驳的并不全是成长本身,而是夹杂在“一定”这个词语里的权威感。

  当我们提到成长这个词,通常是在说,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内在可以长的更结实、更强韧,而这是一种既能离自己很近,也能离现实很近的状态。然而很多时候,当我们急于追求外部认可,我们非常有可能会试图离外部标准很近,而离自己很远,甚至撕裂或抛弃了自己的内心,这样一个时间段,非但达不到成长的目的,还可能把已经长好的地方弄伤。这时候,我们经历的也许并不全是成长,而是一种假以成长之名的暴力。

  比如传销或洗脑机构,他们会将很多行为打上成长的标签,附加上强烈的好恶判断,以及情感诱惑和恐吓,从而强迫他人遵从。比如,让有社恐经验的人厚着脸皮强迫熟人买东西(行为标签),如果做不到就是“懦弱”和“不想改变”(强烈的好恶判断),持续做不到就会成为彻底的失败者(恐吓),如果敢做到就有资格成为核心成员(情感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或许一个社恐的人真的去行动了,也真的强迫熟人购货成功了,并且有了这一次的成功经历,他不再害怕和人接触了,但这种行为,未必是真正的成长,因为他的大胆里,包含着破坏性的因素——他没办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状态,他只能在偏执分裂位上强求他人和自己,他失去了体会人之常情的能力,也无法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去微调状态,既照顾他人,也照顾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离自己很远,离他人也很远。

  所以,当一个人是因为外部标准和权威之言而试图强迫自己成长时,这就已经脱离了成长本身。

  如果你观察过植物的生长,你就会发现,自然界里的植物一旦种子落地,湿度温度合适,它就会自然生根发芽,这股力量轻易不可被压制。80后的小学课本里有篇经典课文,叫《种子的力量》,讲当种子发芽是如何顶开石头、以及分开“机械都无法完整拆分”的人类颅骨。

  即使是农民种地,农民也不会一天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守在作物跟前,而是跟随天气变幻,施肥除草,松土浇灌,做完这些,剩下的部分,就要交还给自然和植物本身。农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遵循自然和作物本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剩下的则是去好好休息,以便日出再精神百倍投入耕种。

  我们内在的成长亦是如此,我们尽可能了解“人格成长”的基本规律,比如:“要成长,需要持久稳定的好的客体关系。”,我们基于此,为自己找了合适的咨询师,这属于外部的必要支持。然而接下来,我们要把成长的节奏和结果交还给我们的内在,去尽可能松弛的等待。农民种地需要春耕秋收,心灵的成长和改变亦需要耕休的节奏与时间。

  如果我们期望,找了一个好咨询师就能够一个月开花,三个月结果,彻底颠覆过去的生活,这必然会导致我们对成长的失望,因为我们内在有一个魔术般的幻想:借由心理咨询,去让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历史,糅合着时代和社会的复杂因素,最终呈现在我们身上的症状和冲突”,可以奇迹般的消失不见。心理咨询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心理咨询有它有限的力量。虽然它不能颠覆历史,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逐渐了解我们古老的过去,困惑的现在。它无法精确的定时,告诉我们在几个月零几天的时候问题会烟消云散,但它确实能让我们僵化的部分开始松动,冻结的地方重新发芽。

  所以我们要做的,或许是持续为自己的心灵提供养分,放下得到确定回报和答案的预期,让心灵有松弛的空间去完成它自己的任务,静悄悄的做它自己在潜意识里的工作。如果我们大家都希望控制一切,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或许我们在强迫性的重复曾经的历史:总被人监控和要求着,这样的我们总在紧张焦虑,无所遁形也无从开启探索。

  也许说到这里,我们会想问,那我可不可以不成长?为什么咱们不可以接纳自己不成长?

  我想说,当然可以。我们当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不成长。曾奇峰老师在他的视频“我们肯定要成长吗?”里讲了同样的话,只是不成长并不代表就没有代价了。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问一位校长,可不可以缩减教育投入的经费?教育太昂贵了,校长回答:“如果你觉得教育太昂贵了,那可以试一试愚昧的代价。”

  所以,当我们说接纳自己的不成长时,我们可能也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做好了接纳不成长的代价的充分准备?有意思的地方是,往往一个人开始思考与成长有关的问题时,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他都可能已感受到了相关冲突并无法对它视而不见。

  实际上无论心智和身体的成长,本身是一件顺应自然规律的事。如果不是受到了人为的制约和破坏,我们天然就是会处在成长之中的,这是生命的本能。在对婴儿的研究观察中,研究者们发现,自然健康长大的宝宝,天然就会有强烈的好奇和动力,要去探索周围世界,和养育者充分进行互动,反倒是那些得不到应有照料和互动的孩子,会变得反应迟钝,对人与环境丧失兴趣。

  困难的地方在于,当一个人长时间处在受抑制的状态中,他是否还可以感觉到自己内在试图伸展和生长的动力。当我们试图想对自己说,“接纳眼前的一切”,我们是不是还能链接到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是否还能允许它以某种方式被表达出来,而不是把它变成了隐藏和禁忌?如果我们放弃的东西变成了隐藏和禁忌,切割掉了某种冲突但同时我们也活力尽失,或许这种接纳并不是真正的接纳,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压抑、隔离和否认。

  从“不能”到“能”,有时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有人说,再长的路,长不过我们的双脚。于是就有人将“成长”误解为“永不停歇的跋涉”,只能长不能停。但要是不让人休息,哪怕是十年徒步走完全中国的雷殿生先生,也会早早安息在路上。

  成长不是持续不停的走,人要赶路,也要睡觉休息。赶路也不是如同被鞭打的骡马,不准下河戏水,路边吃草,只能在黄土路上疲惫的低头猛走,往往很多觉得成长不幸福的人或许都是这么在走成长之路的,他们无意识的将成长定义成了某种KPI,某种灵药,成长成为了只对结果负责的一笔交易,过程变得全无意义。这样的成长之路,在压迫和焦虑之下毫无乐趣,甚至会变成死路。

  徒步中国的雷殿生,他的十年旅程中不仅赶路,也遍览大山大河,每到一处还会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当地的资料。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美景故事,激活了他的心灵,成为他下一程的动力之源。当然,路上也会有孤独寂寞甚至痛苦的时刻,沙漠公路里缺水数天,他不得不饮尿舔血,但是路上遇到的好心司机,达坂上送他水粮的部队战士,深山里为他炖肉的护林人和陪他步行的老乡,却能让他更加理解和珍惜人与人的善意和亲密。不是只有终点才有意义,而是这路上的每一步,其实都已是风景和意义本身。

  当我们感到困顿——认知和头脑中有些变化已然浮现,却还不能产生具体持续的行动,也无法明显的改变现实时,我们或许需要的是另一种成长:忍受和等待。

  不是只有颠覆了现实才叫成长。认识到现实的复杂和困难,能够耐受这种复杂,而不再被焦虑压迫着无意识的重复过去的体验,这也是一种成长。比如一个总和自己母亲争吵的来访者,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后还是会和母亲争吵,但是她发现,自己在争吵时不再那么容易进入歇斯底里的状态,用词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残忍和恐怖,也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句句都要争输赢,而可以偶尔沉默不呛声后,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不一样。这些反应在说明,她的思考空间和感受空间,变得比以前更宽广了。这也是一种成长。

  除此之外,南希·麦克威廉斯在她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里,也特别提到了“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比如“不可改变的身体条件,过往经历带来的不可逆的后果、不可改变的生活环境及个人经历……”也许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学习心理学,我们能慢慢地认识到自己和所处环境中的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并建立了起了更有益于我们的应对模式时,我们也实现了值得庆贺的成长。

  所以,成长并不仅仅只意味着改造现实,成长还说明我们能够接受现实的不可改变,接受某种受限,并与其更平和的相处。也并不是只有山崩地裂的改变才算做成长,土壤之下的轻微悸动,也是种子成长的证据。成长也不是只追求现实的结果,我们眼见的问题的解决,而是只要我们上路了,即使是不完全的成长,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仍然都算数。

  人类的进化尚未抵达终点,我们每一个人,也许终生都只能处在不完全成长的路上,就像比昂说的:“我们永远没办法抵达真实,我们只可以无限趋近于真实。”而不论最终我们去到了哪里,这曾尽力抵达的过程,都是我们生命力绽放的印痕。

  放弃完全成长的终极幻想,让我们去享受这一场永远都不会被彻底通关的成长游戏,也许它既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而为人的幸运与乐趣。

  作者:李煜玮,有弥联合心理认证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科普作者,资深猫奴。

五星电视体育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