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电视体育直播在线观看

江苏宿迁:一粒种子的三产之路

【概要描述】

江苏宿迁:一粒种子的三产之路

【概要描述】江苏宿迁:一粒种子的三产之路

详情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绿港现代农业研究院的一处玻璃温棚内,一排排无土栽培繁育的番茄藤向前延伸出近百米。藤上,一串串红绿相间、颇似阳光玫瑰葡萄的小番茄挂满枝头,看起来非常可口。但它们在收获后并不会被送进市场面向消费者出售,而是会进入实验室,被科研人员和精密仪器分析、筛选,并再次回到温棚进行繁育。如此往复,历经2-3年,繁育成功的种苗会进入遍布周边村镇的大棚。几个月后,消费者就能吃到新品种的小番茄。

  类似的温棚、实验室和繁育流程,在江苏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并不罕见。不同的是,番茄还可以是小麦、玉米、水稻、甜瓜,以及其它各种消费者餐桌上常见的蔬果。

  不过,透过温棚的玻璃就能看到不远处正在作业的塔吊,说明以上并不是这个规划面积35万亩、2023年产值达74.9亿元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全部。

  江苏省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位于宿迁市宿城区中部,成立于2010年,以小麦、水稻、玉米种子和蔬果种子种苗为主导产业。2023年4月,园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全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对于园区而言,他们的拳头产业就是种子和蔬果。

  园区是江苏省种源企业最集聚的区域,入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9家、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4家,育种研究所2家。其中江苏瑞华等3家企业获得“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称号。园区育种企业在全国17个省份建有117个繁育基地共21.1万亩,年产稻麦玉米种子8.5万余吨,辐射种植培养面积达1360万亩。宿迁中江种业公司培育的“江麦186”小麦新品种亩产达762.1公斤,创淮北稻茬晚播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2023年,园区蔬果种植培养面积达9.24万亩,总产量29.56万吨。2万亩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78%,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的现代蔬菜产业技术综合服务商。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园区在蔬果产业规模和产量上的显著优势。2018年,园区成为上海蔬菜外延生产基地和江苏省“菜篮子”工程,罗圩香茄、陈集葡萄、埠子蚕茧、洋北西瓜、花园酥梨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园区核心区面积1.5万亩,现已建成设施果蔬面积1.4万亩,露天蔬菜1100亩,高效果蔬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以上,可实现年产优质蔬果9万吨。

  江苏省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刚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园区依托区位资源优势,通过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在政策扶持、融资奖补、人才引进、联农带农等方面不断扶持培育优质一产企业做大做强。

  2023年6月,占地5000平米的宿迁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完工运营。中心由园区牵头、园区内3家种业企业一同参与运营,为全市种业公司可以提供种源贮存、种质创新、优异种质鉴定、分析及科技培训等共享公共服务。

  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是园区内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CEO刘志勇向记者介绍,近两年随市场规模扩大,原有生产线出现产能不足的问题,但自身又只有少数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投资,“宿城区协调各方资源,帮我们规划建设了一个‘育-繁-推’一体化中心,解决我们烘干和加工能力不够的卡脖子问题”。该中心在今年8月份建成投产后,将由中江种业租赁使用,并在之后几年内分期资产回购。

  育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和人才。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建有重点实验室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研究生工作站9个,成立了宿迁市绿港现代农业研究院。

  左侧是绿港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在培育的番茄藤苗,右侧则是正在轮作休息的腐质土。(李振/摄)

  围绕种子种苗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园区全力发展租金薪金股金奖金“四金”保障、二三产反哺、“企业+农户+基地”等联农带农模式,培育了省级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4家、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4家,区级以上合作示范社37家,带动2.5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达6700元。

  在以种质繁育、蔬果种植做大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园区近年来全力发展蔬果冷链配送、农副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

  宿迁市衡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步洲起初从事种养殖。随着园区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新鲜蔬果市场需求旺盛,杨步洲在2015年转型成立了衡润农业,开展生鲜配送业务,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近年来,餐饮市场不断发生明显的变化,杨步洲积极适应,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向预制菜公司可以提供粗加工和清洗业务。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杨步洲的企业裂变为2家,使园区产业链更加细化,也带动了更多周边村民就业。

  江苏大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园区农副产品加工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年加工速冻蔬果达1.2万吨、产值达8000万元。公司CEO王猛向记者介绍,通过初级加工和销售,一方面消纳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引导农户种植生产,另一方面则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生产高峰期的时候需要拣选工100多人,都是从周边村镇上招人来。”王猛说。

  正在施工的塔吊工地是园区的重点项目——宿城区食品产业园。项目规划总面积达1.4万亩,以园区现有的产业为基础,集聚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建成后将成为江苏省顶级规模的生态休闲食品加工园区。目前,一期1000亩启动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御致食品、宜导生物科学技术、布丽欧食品等多个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总投资近27亿元。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宋艳介绍,通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供项目建设补贴等措施,“引入全国食品加工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入驻食品产业园,带来的集聚效应将有效补齐园区第二产业不足的短板”。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这句刷在农村路边墙上的话,在过去启发了无数青年人从学校、办公室、车间乃至是路上,奔向了互联网,利用电商的兴起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2014年,还在某酒厂当销售员的韩凯在去西北的火车上看到这句话后,下定决心辞掉工作回乡创业。如今,他是宿迁疆北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公司年销售额超5亿元,“疆北大叔”成为知名品牌。

  韩凯不是个例。依托农村淘宝、京东服务站等电子商务平台,园区发展了近400家农村电商网店,网店出售的收益超2亿元,“一村一品一店”模式覆盖率达到100%。借助直播带货的热潮,园区的农副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江苏绿港培育的小番茄成为东方甄选热门产品。

  不止于电商,园区对外拓宽农产品销售经营渠道至南京、上海、苏州等地,对内完善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成立蔬果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有效支持种植户的生产活动。宿城区刘玉安家庭农场负责人刘玉安和记者说,他承包的400多亩地大多是由镇政府、村委向村民转包过来再租给他,省掉了很多麻烦。今年初的冻雨天气,让以蔬菜大棚为主的刘玉安损失严重——前一年因为和保险公司沟通出了问题,他没有给自己的大棚续保。园区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保险公司,最终妥善解决了刘玉安的农业保险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园区积极探索“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等新模式。成立于2012年的宿城区金康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农业生产、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型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长马腾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是由当地农民出资、出地入股成立,每年会根据合作社收入向股东分红。采访期间,马腾正带着几十位工人紧张地整备着园内的环境,以迎接五一假期的客流高峰。届时,露营、垂钓、采摘等将以全新面貌向游人开放。

  图为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环境风貌,图中的鱼塘通过肖桥村的官方直播账号招揽承包商。(李振/摄)

  除了宿迁市“最美网络主播”,韩凯还有一个身份: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党委书记。他为肖桥村开通了直播账号,专门对外宣传村子的形象、招商项目。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韩凯的电话响了,“不好意思,这个电话必须得接,对方约了要来看鱼塘的。”前几天,韩凯通过他们村的短视频账号发布了村办鱼塘的承包信息后,有人很快就联系了他。互联网的速度,正在带动这座宿城小镇加速奔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李振报道,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五星电视体育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