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电视体育直播在线观看

首科创新汇·资讯 No44 (928-1011)

【概要描述】

首科创新汇·资讯 No44 (928-1011)

【概要描述】首科创新汇·资讯 No44 (928-1011)

详情

  10月8日,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此奖项颁发给James Peebles、Michel Mayo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们在宇宙理论领域、系外行星的发现。其中,James Peebles宗师级的理论框架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理解宇宙结构和历史的基础。而自从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有效开辟这一领域以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对太阳系以外的世界的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银河系的认识,而且也真正改变了我们对其中银河系的了解。

  James Peebles于1935年4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温尼伯,是一位加拿大裔的美国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名誉教授。自1970年以来,他被广泛认可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其对原始核合成、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Michel G. E. Mayor于 1942年1月12日出生在瑞士洛桑,是一名瑞士天体物理学家,也是日内瓦大学天文学系名誉教授。1995年,他与Didier Queloz一起发现了飞马座51b(51 Pegasi b),这是第一颗绕太阳状恒星运行的太阳系外行星。这个发现对于现代天文学来说,如同开辟了新的大航海时代。Didier Queloz出生于1966年2月 23日,是一名瑞士的天文学家。他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小组以及日内瓦大学发现太阳系外行星方面拥有着丰富的记录。他因开发新的天文仪器和实验技术从而首次观察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与Michel Mayor共同获得了2011年BBVA基础科学知识前沿奖。

  10月7日,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此奖项颁发给William G. Kaelin、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三人对生物氧气感知通路的研究。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揭示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适应过程之一的机制。他们为我们不难发现氧水平怎么样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William G. Kaelin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抑癌蛋白的功能,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肿瘤抑制因子pVHL、肿瘤抑制蛋白p53的同源蛋白p73等,使用多种分子和细胞方法了解这些蛋白怎么阻止肿瘤生长。这项研究工作的一个长期目标是为开发新的抗癌策略奠定基础。Peter J. Ratcliffe是一位英国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现在牛津大学标靶发现研究所担任所长。他建立了一个新实验室以从事细胞氧传感途径的研究。我们目前对缺氧的大部分理解是来自Ratcliffe实验室。其在低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Gregg L. Semenza现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细胞工程研究所血管计划的主任。上世纪90年代,William G. Kaelin Jr. 和Gregg L. Semenza作出了革命性的发现,人类得以一探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础原理,了解细胞内氧感受器的具体存在。

  John B. Goodenough——最高龄诺贝尔奖得主,1922年7月25日出生于德国,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通过研究化学、结构和固体电子/离子性质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新材料解决材料科学问题。他是公认的“锂电池之父”,正是他所领导的创新使锂电池迈向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的商业化过程,同时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的革命。M. Stanley Whittingham出生于英国,目前是宾汉顿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杰出教授,担任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任。被称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创始之父,是锂离子电池发展史上关键人物。Akira Yoshino1948年1月30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是旭化成集团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他运用钴酸锂阴极和聚乙炔阳极制出世界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诸多技术问题,彻底消除金属锂,确立了可充电含锂碱性锂离子电池(LIB)的基本概念。这就是现代锂离子电池的诞生。

  被称为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或出现新的治疗希望。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一种用来医治Ⅱ型糖尿病的潜在新药,对小鼠的健康和代谢具有多重正面影响。不仅如此,它有可能治疗除了Ⅱ型糖尿病之外的其他多种疾病,如肌萎缩。科学家表示,目前有必要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内增加了3倍。据估计,约有3.7亿人患有Ⅱ型糖尿病,预计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翻倍。虽然这种疾病能够最终靠药物控制,但是现阶段没有疗法可以停止或逆转疾病进展,也就是说人类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此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科学家马克·斐波拉里奥及其同事,将白细胞介素-6(IL-6)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特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分子——IC7Fc。IC7Fc也有“母体”药物——即IC7Fc是从这些药物改造而来的。这些“母体”药物本身就具有副作用,因此没有办法进行临床开发。但是,IC7Fc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内,却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副作用。有鉴于此,研究团队目前计划推进开展I期人体临床试验。

  9月29日,SpaceX在位于德州的制造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亮相了SpaceX最新的星际飞船原型舰:Mk1,并宣布未来半年将进行高密度飞行测试。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我们要为人类成为一个太空文明需要做出重大突破。”

  Starship飞船高度达到50米,直径9米,净重达到120吨。未来可能会把净重降到110 吨,那将会是史诗级的突破。在最多携带1200吨燃料的情况下,Starship的有效载荷最高可达150吨,这一数字已超过登月使用的土星5号超重型运载火箭,该火箭是史上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与此同时,Starship在一般的情况下还具备50吨的返回载荷,能够将人类或货物带回地球表面。马斯克在发布会上正式公开宣布,SpaceX将在未来的1~2个月内完成20 km亚轨道飞行测试,而执行测试任务的将是外形上更接近飞船最终形态的“Mk1”。与此同时,SpaceX也正在佛罗里达州打造另一型测试原型舰体Mk2,马斯克表示,Mk1和将要成型的Mk2将会在对比和竞争中改进 Starship的最终设计。

  从2016年发布“火星殖民计划”,到今年逐渐把Starhip飞船搬上台面,曾经略显可笑的幻想正在以最为科幻的方式慢慢转变为现实。随着SpaceX在接下来半年里进行最密集的试飞测试,这款史上最强飞船将有望在明年冲出地球,太空梦想最终落地也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冲刺阶段。

  近日,科技部网站接连公布两个文件:《科学技术活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及20部委联合印发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则》明确,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基金等的申请、评审、实施、结题等活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项目、基金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处理。专家觉得,科技部等部门连发两文治理科研失信行为,是对过去两年相关文件的补充、完善和落实。两文最大的亮点,是一份涵盖科研活动全流程、统一的调查处理规则,使科学技术活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科研诚信案件有了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调查处理指南。

  《规则》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最基本的标准、程序等提出适用性规定,并增加了科研诚信建设从上而下的执行压力,将倒逼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主动、积极地对科研失信行为展开调查,也对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形成震慑效应。《规则》对科研失信行为严肃查处体现在双线调查——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行政调查由单位组织对案件的事实情况做调查,学术评议则对案件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同时,十条处理解决措施由轻到重、宽严相济,且有联合惩戒和信息共享措施,将对科研失信行为形成全方位的高压打击态势。

  把一块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仅有正常血管十分之一厚的柔性传感器,将其贴在血管或心脏周围,就可在体外设备清晰记录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全身血压的细微变化,精准确定血栓位置。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冯章启教授课题组原创的这项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已完成动物临床医学评价,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对这类疾病进行预测与术后跟踪,是临床有效诊疗的关键。然而,目前各类分子筛查和影像学技术仍缺乏精准识别功能,冯章启课题组的新技术就试图破解这一难题。

  据论文第一作者李通博士介绍,课题组长期研究生物电子材料与纳米器件,此次他们采用一种厚度仅有200微米的高效柔性纳米纤维材料,它能够精确感受压强变化,再以电压形式反映出来。同时,这样一种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敏感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课题组用它设计制造了一种柔性植入式压力传感器,并在动物实验中将传感器植入到成年猪的外周血管和心脏部位,获得了实时、精准的血压变化信号。“未来,这种柔性传感器能在心血管手术时植入病人体内,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病人和医护人员在手机端就能实时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情况。”冯章启说,此外,这种精准“压力计”还可用于脑颅压、肾脏压、眼压等领域。

  今年1月3日,中国的嫦娥四号飞船在月球背面着陆后不久便开始了这项实验。棉花、拟南芥和马铃薯种子、果蝇卵和酵母都在2.6公斤重的迷你生物圈中,但只有棉花“结了果”。因为目前的滤毒罐不能在零下190摄氏度的低温下正常运作,所有的物种都在第一个月球夜晚来临时死亡了。棉花叶子在一个月球白天时间,也就是大约14天半的地球时间内死亡。为了测试仪器的寿命,实验一直持续到5月。这次实验标志着月球上第一次有种子发芽。

  重庆大学先进的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领导了这项实验的设计,他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正在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科学论文。团队最初想把小乌龟送上太空,但是任务的限制太大。“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重量要求(实验)重量不能超过3公斤,”实验压力为一个大气压。它在发射前两个月与宇宙飞船结合,在着陆前又在太空待了一个月。谢更新表示:“选择乌龟很有意义,但有效载荷内的氧气只能供乌龟使用20天左右。”谢更新说,研究小组正计划在未来的任务中发送生物有效载荷,更大的有效载荷分配可能会让更复杂的动物也去参加了。在嫦娥四号实验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机构表示有兴趣与重庆大学合作。

  CO2利用是全球重大战略问题。但是,由于CO2分子存在不易活化、反应路径复杂、产品选择性低等问题,其活化转化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香平所在的离子液体团队,在张锁江院士的带领下,高效转化利用CO2,让其变废为宝。

  十年来,研究团队逐渐找到不辱使命的得力“干将”——多活性位点协同作用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其不仅可活化CO2双键,还可让与之反应的环氧乙烷(EO)变得活跃而更加容易开环,这样CO2和EO在一起,即可发生反应合成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乙烯酯等。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支持下,自2018年5月以来,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的“CO2高效合成重要化学品新技术”项目,在CO2羰基化反应中设计合成了具有多活性位点的功能离子液体催化剂,实现温和条件下CO2的高效转化,同时,制备了满足工业需求的羰基化催化剂,建设了连续反应装置;针对碳酸乙烯酯醇解反应,开发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剂,建成10吨/年的醇解连续装置,建立了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

  业内人士认为,与CO2直接转化合成化学品的反应路线相比,这项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好、产业化前景广阔等显著优势。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我国抢占CO2利用技术的国际制高点,解决和突破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瓶颈问题,为CO2的高值化利用开拓出新路径,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浦东科创母基金10日启动。未来,基金将进一步整合资本、资源、资产优势,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地融合,快速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联动发展。浦东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55亿元,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产业,同时设立若干行业专项子基金,创新“产业+基地+基金”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约200亿元的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基金群。

  据介绍,科创母基金采取“母子基金”联动的运营方式,其中子基金由张江集团、科创集团、张江高科、金桥股份等园区研发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发挥各研发企业作为园区运营服务商的综合优势,深度挖掘多年积累的园区基地资源,与社会资本结合,采用基金投资方式,形成产业培育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各专项子基金正在加快募集设立,年内将正式运营。从空间布局上看,浦东科创母子基金以服务浦东、服务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布局南北科学技术创新走廊,聚焦服务张江、临港、金桥和外高桥4个地区,促进祝桥现代航空基地、新场创新药产业基地、合庆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镇级产业园区升级,吸引集聚和培育投资一批优质项目。

五星电视体育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