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电视体育直播观看免费

治理好盐碱地还需迈过三道坎

【概要描述】

治理好盐碱地还需迈过三道坎

【概要描述】治理好盐碱地还需迈过三道坎

详情

  1月12日,中国种子协会公布2021年度“寻找玉米高产品种”测产结果,结果显示,“鲁单510”在山东省招远市的实收测产,平均亩产980.92公斤,位列黄淮海区夏玉米品种第一。

  对于“鲁单510”,科技日报记者并不陌生。之前,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由山东省农科院研发的这一新品种曾经创出全株青贮每亩3778.5公斤的高产水平。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癌症”。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5亿亩,是一笔“沉睡”的资源。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国人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路径,经历了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的转变。而“改种适地”重点是育种,离不开育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团队支撑。

  今年一月份,山东省两会召开期间,多位政协委员提交的建议,都与“改种适地”有关。科技日报记者正常采访多位专家委员发现:治理好盐碱地,还需迈过三道坎。

  因为出身于东营市利津县,山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泽浦对盐碱地综合治理有着长久地观察。

  “在探索盐碱地农业生态高效发展中,各地采取系统措施,综合利用挖沟排盐、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方式,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注重依托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农艺融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保障了盐碱地农业生态安全。”陈泽浦说。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盐碱地综合治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即盐碱地传统改造方式“投入高、周期长、效益低”,更多依靠财政资金投资;支持耐盐作物育种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尤其对盐碱地种业没有专门的项目支持;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搜集积累不够,特别是耐盐碱植物品种的鉴定,缺少行业标准和设施。

  陈泽浦表示:“过去种业发展规划和研发计划,一般以作物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在育种目标上以高产优质作物为主导,耐盐碱、抗旱等指标多是大宗作物育种计划的附带指标,耐盐、抗旱等特异品种的培育,没有纳入国家育种的主体系列,对盐碱地种业没有专门的项目支持。”

  记者拿到的一份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加强黄河三角洲耐盐碱适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该建议指出:黄三角盐碱地规模大、分布广、利用难度高;应科学选育和开发利用耐盐碱植物,以“改种适地”方式,改良利用盐碱地,控制土地盐碱化。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国家战略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的盐碱地怎么样做治理成为一篇大文章。怎么来构思、起笔、写就这篇大文章,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黄河三角洲现有耐盐碱粮食作物涵盖小麦、水稻、甘薯、棉花、花生、大豆等十余种,由于盐碱土壤类型、水文条件、天气特征情况等差异较大,尚未形成不同盐碱化程度区域可复制、可推广的作物种植体系。

  记者注意到,盐碱地治理,无论是陈泽浦的观点还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的调研,“种质资源数据不完善”是他们的共识。

  陈泽浦认为,珍稀突破性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稀缺,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的调研结果也显示,现有黄河三角洲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多为广谱性调查的最终结果,持续性、系统性、深入性不足。在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方面,存在耐盐植物种质基因资源本底不清、种内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缺乏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曾学锋在《关于统筹推进耐盐碱水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耐盐碱水稻研发,在育、繁、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曾学锋认为,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在耐盐碱水稻的品种展示平台、种质资源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等方面做补链强链,实现更高层级的高质量发展。

  陈泽浦建议,改变过去以作物分类支持的惯例,将盐碱地种业作为一个类别单列,从种质资源库、耐盐植物育种体系、耐盐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系统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盐碱地种业产业园,引导种业研发机构及生产企业向科研创新基地集聚,加快耐盐碱作物种子培育,为全国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耐盐碱植物研究单位作用,开展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滨海耐盐碱植物数据库。”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建议:加强引种、选种、杂交育种等工作,构建主要性状(如耐盐、生长与经济性状)核心评价体系,提高耐盐碱新品种主要性状综合遗传增益和利用水平。采用分子技术与生理生化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提高植物耐盐能力,培育具有高耐盐碱性的植物品种,为植物耐盐育种提供新途径。

  封面新闻丨见证“文化+科技”产业新赛道——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亮点频现精彩纷呈

五星电视体育直播观看免费